“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涌不息的黄河水哺育着炎黄子孙,孕育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黄河母亲雕塑。人民网 孟丽媛摄
溯源:文明发源地,中华母亲河
“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古代“河”特指黄河,《汉书》中黄河被尊为江、河、淮、济“四渎之宗”。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省区汇入渤海。流经黄土高原时,黄河裹挟大量泥沙,在下游河段悬于地面,因此也被称为浊河、悬河。《尔雅·释水》里“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便是古人眼中的黄河状貌。
黄河自兰州穿城而过。人民网 孟丽媛摄
黄河源从何来?古人自先秦踏上探源之行,行经昆仑、积石、紫山、星宿川,一步步走近黄河源,将记录撰陈于《禹贡》《山海经》《史记》《汉书》等书中。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蒲察都实历时四月到达河源,发现“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河源考察。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的《黄河赋》如是描写黄河奔涌。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高差悬殊,越阶而下皆成磅礴盛景。古往今来,诗人、作家、画家面向滔滔黄河倾吐胸臆,著成流传咏唱的不朽佳作。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诗人王之涣描写了登鹳雀楼俯瞰滔滔黄河和西北远眺黄河的情景;读起李白“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和温庭筠“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巨浪涛声仿佛亲身可感;王维的《使至塞上》则让黄河徜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景中,构成了无数人对西北、大漠与黄河的经典印象。
治理: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唐代刘禹锡和罗隐用诗句记录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水文变化。据实测资料,进入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12亿吨流入大海,4亿吨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古有“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之称。
黄河裹挟泥沙奔涌向东。人民网 孟丽媛摄
“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因多沙善淤、浊河悬顶,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正因如此,黄河流域的发展始终与治理相伴。
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改堵为疏,将黄河分流导入渤海,历经十三年“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为夏商周三代解除水患。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了60余年。东汉时,王景与王吴率数十万民工“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最终“无复溃漏之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治黄事业,至今黄河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70年黄河岁岁安澜。一部治黄史是一部治国史,也是人民的奋斗史。
颂咏: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回望历史,华夏先民播下中华文明的种芽,是在黄河两岸的沃土上;历经千年治理,锻造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在与水患相搏中;抗战时期军民前赴后继保家卫国,是在黄河奔涌不息的咆哮中。
陕西历史博物馆姜寨遗址示意沙盘。人民网 孟丽媛摄
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心中,形似巨龙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近现代,很多作家、音乐家和剧作家以黄河为主题,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时期,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响彻中国,词曲饱含家园沧桑的愤怒与保家卫国的激昂,歌颂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动员人们团结一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与《黄河大合唱》作词作曲时隔80年,前不久,一场爱国主题音乐舞台剧《黄河》在北京公演。演出当天,近千名演员相聚舞台,在《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用戏剧表演讴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誓死与民族共存亡的精神。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滔滔黄河雄亘中原,奔流至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孕育的璀璨文明,传承至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黄河锻塑的民族品格,坚守至今。继往开来,让我们在保护和传承中,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黄河河源考察和认识的历史研究》等)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时间:2020-09-03 19:43:0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孟丽媛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涌不息的黄河水哺育着炎黄子孙,孕育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黄河母亲雕塑。人民网 孟丽媛摄
溯源:文明发源地,中华母亲河
“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古代“河”特指黄河,《汉书》中黄河被尊为江、河、淮、济“四渎之宗”。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省区汇入渤海。流经黄土高原时,黄河裹挟大量泥沙,在下游河段悬于地面,因此也被称为浊河、悬河。《尔雅·释水》里“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便是古人眼中的黄河状貌。
黄河自兰州穿城而过。人民网 孟丽媛摄
黄河源从何来?古人自先秦踏上探源之行,行经昆仑、积石、紫山、星宿川,一步步走近黄河源,将记录撰陈于《禹贡》《山海经》《史记》《汉书》等书中。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蒲察都实历时四月到达河源,发现“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河源考察。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的《黄河赋》如是描写黄河奔涌。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高差悬殊,越阶而下皆成磅礴盛景。古往今来,诗人、作家、画家面向滔滔黄河倾吐胸臆,著成流传咏唱的不朽佳作。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诗人王之涣描写了登鹳雀楼俯瞰滔滔黄河和西北远眺黄河的情景;读起李白“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和温庭筠“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巨浪涛声仿佛亲身可感;王维的《使至塞上》则让黄河徜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景中,构成了无数人对西北、大漠与黄河的经典印象。
治理: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唐代刘禹锡和罗隐用诗句记录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水文变化。据实测资料,进入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12亿吨流入大海,4亿吨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古有“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之称。
黄河裹挟泥沙奔涌向东。人民网 孟丽媛摄
“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因多沙善淤、浊河悬顶,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正因如此,黄河流域的发展始终与治理相伴。
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改堵为疏,将黄河分流导入渤海,历经十三年“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为夏商周三代解除水患。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了60余年。东汉时,王景与王吴率数十万民工“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最终“无复溃漏之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治黄事业,至今黄河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70年黄河岁岁安澜。一部治黄史是一部治国史,也是人民的奋斗史。
颂咏: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回望历史,华夏先民播下中华文明的种芽,是在黄河两岸的沃土上;历经千年治理,锻造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在与水患相搏中;抗战时期军民前赴后继保家卫国,是在黄河奔涌不息的咆哮中。
陕西历史博物馆姜寨遗址示意沙盘。人民网 孟丽媛摄
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心中,形似巨龙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近现代,很多作家、音乐家和剧作家以黄河为主题,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抗战时期,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响彻中国,词曲饱含家园沧桑的愤怒与保家卫国的激昂,歌颂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动员人们团结一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与《黄河大合唱》作词作曲时隔80年,前不久,一场爱国主题音乐舞台剧《黄河》在北京公演。演出当天,近千名演员相聚舞台,在《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用戏剧表演讴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誓死与民族共存亡的精神。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滔滔黄河雄亘中原,奔流至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孕育的璀璨文明,传承至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黄河锻塑的民族品格,坚守至今。继往开来,让我们在保护和传承中,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黄河河源考察和认识的历史研究》等)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