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汉服风潮正当时(新国潮)

时间:2020-08-27 10:27:1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 赖 睿

明制汉服
重回汉唐供图


观众穿汉服在常州博物馆参观。
夏晨希摄(人民图片)


江苏南通市五里树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国学经典。
徐培钦摄(人民图片)

湖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举行“七夕”主题汉服秀。
黄志刚摄(人民图片)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汉服爱好者喜欢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这句诗,来形容汉服之美。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等。

近年来,穿汉服已然成为一种风潮。在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或是书店博物馆,总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

近日,天猫服饰等机构发布的《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近三年来,汉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元,在阿里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逼近2000万大关。

汉服风潮的背后,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持续升温的一股风潮

3月26日晚,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线上晚会如约而至。当天,超过1000万人涌入各平台上的共青团中央官方直播间,“中国华服日”话题的全平台阅读量达11亿次。

“中国华服日”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汉服活动,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自2018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活动改为线上直播。

今年七夕节前后,合肥、昆明、石家庄等地纷纷举行汉服主题活动,把七夕民俗与汉服演绎结合在一起,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文化。

汉服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爱好者之间喜欢互称“同袍”,20岁的徐艺便是“同袍”之一。徐艺是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也是该校子衿汉服社的社长。从小喜欢看古装剧的她,初中开始接触汉服,高中就加入了汉服社。“从单纯觉得好看,到产生好奇心理,最后拜倒在汉服的文化内涵里。”徐艺这样形容自己“入圈”的心路历程。

子衿汉服社是高校中成立较早的汉服学生社团,已经有13年历史,每年的新社员上百人。徐艺介绍说,社团除了固定的农历三月初三汉服踏青活动,还常设科普讲座,开设汉唐舞教学、古琴学习等课程。

子衿汉服社只是大量汉服社团的一个缩影,也是年轻人对汉服越发认可和喜爱的一个实例。

在B站,汉服相关的“UP主”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19年B站的国风爱好者多达8347万人,其中83%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微博,“汉服”话题的阅读量已达29.2亿。在抖音平台,“汉服”词条下汇集了151.8万个投稿视频,获得380.6亿次播放。

“汉服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着装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服饰文化本身的魅力:经典的服装形制、传统的染织技艺,还有无限的创新可能。”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表示,汉服是当今众多服装中的选择之一,就像西服、旗袍、中山装一样。在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传统的和服、韩服与西服的并用与融合都非常自然。希望大家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种服饰的选择。

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选择中国传统服饰,并以之为美和新潮。这不仅源于汉服本身的古风古韵,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吕晓玮是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华服日”组委会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组委会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把穿汉服、喜爱汉服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一种外在表现。

蒋玉秋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选择。“国家文化自信的氛围,高校文化传承的践行,行业设计创新的努力,个体传统服饰的热爱,都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传统服饰的原因。”

在吕晓玮看来,近几年汉服在大众文化中影响力增大,除了国家和社会的引导,背后还有众多“同袍”十几年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此外,视频网站的普及,真实地展现了穿着汉服的各种可能,拉近了汉服与普通人的距离。“在B站、抖音、快手等网站上,穿汉服的场景和形态千姿百态:人们穿着汉服去旅行、吃火锅、喝咖啡……打破了大众之前对汉服的想象限制,让许多人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汉服。”

汉服风潮已然带来了正向效应。对徐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古装剧的服饰越来越考究了。“像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里的服饰,虽然会为了影视效果进行一些改动,但在形制上是朝着复原方向在走的。”

蒋玉秋则认为,汉服的流行会推动学术领域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深度研究,包括服饰制度、断代服装史、名物考证等;同时也会吸引大众爱好者走进博物馆,关注纺织文物,让更多历史文物“活起来”;在技艺传承领域,还可以促进天然染色、传统织造、古法印花、地方刺绣等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应用。

方兴未艾的一个产业

《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天猫的汉服消费者中,女性占比近八成,其中“90后”“95后”是消费主力。汉服市场也孕育出汉尚华莲、重回汉唐、如梦霓裳等头部品牌。

成立于2006年的重回汉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汉服实体店的品牌。从第一家实体店开张,到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近30家实体店,品牌的发展也见证了汉服产业的勃兴。去年,重回汉唐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实现了近3年10倍的增长。

吕晓玮告诉记者,从销售数据看,近年来大众汉服消费有一个总体趋势,就是日常化汉服需求增加。“早年开店的时候,汉服主要用于传统节日、特殊场合,以礼服类销量为多;现在,随着汉服的普及和大众对汉服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人希望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汉服,常服类需求增长明显。”吕晓玮表示,随着“同袍”人数越来越多,汉服需求会更加多元。

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汉服产业的发展壮大。汉服设计、销售、展览以及周边配套服务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

然而从当下汉服产业来看,汉服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仍然以小规模自产自销等形式为主。吕晓玮认同此说法。她举例说,市面上很少有成熟的汉服面料供应;汉服生产厂家需要商家自己去培养;从上下产业链来看,包括头饰、鞋子等配饰的选择空间也并不大等。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汉服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可以尝试与热门IP联合,鼓励跨界合作,提高汉服商家曝光度的同时,吸纳不同维度的消费者群体,借助IP推广汉服文化。

这的确是很多汉服品牌正在尝试的方向。包括重回汉唐在内的部分品牌已经与国风游戏、古装剧、传统文化类综艺等实现了跨界,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汉服市场现在只是初步繁荣,还有很大的空间。”吕晓玮认为,汉服是一种有文化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将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细分市场。这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时尚    
0

汉服风潮正当时(新国潮)

时间:2020-08-27 10:2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赖 睿

明制汉服
重回汉唐供图


观众穿汉服在常州博物馆参观。
夏晨希摄(人民图片)


江苏南通市五里树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国学经典。
徐培钦摄(人民图片)

湖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举行“七夕”主题汉服秀。
黄志刚摄(人民图片)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汉服爱好者喜欢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这句诗,来形容汉服之美。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等。

近年来,穿汉服已然成为一种风潮。在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或是书店博物馆,总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

近日,天猫服饰等机构发布的《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近三年来,汉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元,在阿里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逼近2000万大关。

汉服风潮的背后,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持续升温的一股风潮

3月26日晚,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线上晚会如约而至。当天,超过1000万人涌入各平台上的共青团中央官方直播间,“中国华服日”话题的全平台阅读量达11亿次。

“中国华服日”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汉服活动,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自2018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活动改为线上直播。

今年七夕节前后,合肥、昆明、石家庄等地纷纷举行汉服主题活动,把七夕民俗与汉服演绎结合在一起,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文化。

汉服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爱好者之间喜欢互称“同袍”,20岁的徐艺便是“同袍”之一。徐艺是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也是该校子衿汉服社的社长。从小喜欢看古装剧的她,初中开始接触汉服,高中就加入了汉服社。“从单纯觉得好看,到产生好奇心理,最后拜倒在汉服的文化内涵里。”徐艺这样形容自己“入圈”的心路历程。

子衿汉服社是高校中成立较早的汉服学生社团,已经有13年历史,每年的新社员上百人。徐艺介绍说,社团除了固定的农历三月初三汉服踏青活动,还常设科普讲座,开设汉唐舞教学、古琴学习等课程。

子衿汉服社只是大量汉服社团的一个缩影,也是年轻人对汉服越发认可和喜爱的一个实例。

在B站,汉服相关的“UP主”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19年B站的国风爱好者多达8347万人,其中83%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微博,“汉服”话题的阅读量已达29.2亿。在抖音平台,“汉服”词条下汇集了151.8万个投稿视频,获得380.6亿次播放。

“汉服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着装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服饰文化本身的魅力:经典的服装形制、传统的染织技艺,还有无限的创新可能。”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表示,汉服是当今众多服装中的选择之一,就像西服、旗袍、中山装一样。在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传统的和服、韩服与西服的并用与融合都非常自然。希望大家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种服饰的选择。

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选择中国传统服饰,并以之为美和新潮。这不仅源于汉服本身的古风古韵,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吕晓玮是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华服日”组委会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组委会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把穿汉服、喜爱汉服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一种外在表现。

蒋玉秋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选择。“国家文化自信的氛围,高校文化传承的践行,行业设计创新的努力,个体传统服饰的热爱,都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传统服饰的原因。”

在吕晓玮看来,近几年汉服在大众文化中影响力增大,除了国家和社会的引导,背后还有众多“同袍”十几年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此外,视频网站的普及,真实地展现了穿着汉服的各种可能,拉近了汉服与普通人的距离。“在B站、抖音、快手等网站上,穿汉服的场景和形态千姿百态:人们穿着汉服去旅行、吃火锅、喝咖啡……打破了大众之前对汉服的想象限制,让许多人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汉服。”

汉服风潮已然带来了正向效应。对徐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古装剧的服饰越来越考究了。“像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里的服饰,虽然会为了影视效果进行一些改动,但在形制上是朝着复原方向在走的。”

蒋玉秋则认为,汉服的流行会推动学术领域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深度研究,包括服饰制度、断代服装史、名物考证等;同时也会吸引大众爱好者走进博物馆,关注纺织文物,让更多历史文物“活起来”;在技艺传承领域,还可以促进天然染色、传统织造、古法印花、地方刺绣等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应用。

方兴未艾的一个产业

《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天猫的汉服消费者中,女性占比近八成,其中“90后”“95后”是消费主力。汉服市场也孕育出汉尚华莲、重回汉唐、如梦霓裳等头部品牌。

成立于2006年的重回汉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汉服实体店的品牌。从第一家实体店开张,到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近30家实体店,品牌的发展也见证了汉服产业的勃兴。去年,重回汉唐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实现了近3年10倍的增长。

吕晓玮告诉记者,从销售数据看,近年来大众汉服消费有一个总体趋势,就是日常化汉服需求增加。“早年开店的时候,汉服主要用于传统节日、特殊场合,以礼服类销量为多;现在,随着汉服的普及和大众对汉服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人希望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汉服,常服类需求增长明显。”吕晓玮表示,随着“同袍”人数越来越多,汉服需求会更加多元。

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汉服产业的发展壮大。汉服设计、销售、展览以及周边配套服务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

然而从当下汉服产业来看,汉服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仍然以小规模自产自销等形式为主。吕晓玮认同此说法。她举例说,市面上很少有成熟的汉服面料供应;汉服生产厂家需要商家自己去培养;从上下产业链来看,包括头饰、鞋子等配饰的选择空间也并不大等。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汉服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可以尝试与热门IP联合,鼓励跨界合作,提高汉服商家曝光度的同时,吸纳不同维度的消费者群体,借助IP推广汉服文化。

这的确是很多汉服品牌正在尝试的方向。包括重回汉唐在内的部分品牌已经与国风游戏、古装剧、传统文化类综艺等实现了跨界,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汉服市场现在只是初步繁荣,还有很大的空间。”吕晓玮认为,汉服是一种有文化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将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细分市场。这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