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开今、推陈出新——读王阔海新汉画艺术体会(一)
借古开今 推陈出新
——读王阔海新汉画艺术的几点体会
各位先生、朋友们:在我们还没有走进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艺术世界之前,首先让我们透过2200多年前的历史尘埃,回溯到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的时光岁月之中。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史上统称为大汉王朝。这个伟大王朝开国大帝刘邦,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的出现又一次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是继周文王、秦始皇之后而彪炳史册的“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君主。也是中华民族走上坡路的光辉时代。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讲述我对王阔海先生新汉画水墨艺术的一点初浅体会:
一、新汉画的参照史料
我们都知道,大汉王朝是西汉、东汉中间包括了王莽篡权17年,共计延续了420年,两汉时期是我中华民族辉煌的一段历史。由于施行“武力文治”的国策,当时社会稳定,国富民殷,兵力四远,征匈奴,通西域远及波斯,是曾经产生“文景之治”的时代。当时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对于文艺之士均得以重视,"汉武重赋,柏梁列韵"可窥一斑。特别是光武中兴,以兵力削平群雄,功以武力,德以文艺,对于绘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创置秘阁,设立鸿都学。汉王朝有视死如生,讲究孝道,重视厚葬的习俗,建有大量的宫阙、祠庙、陵寝等,这些建筑均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在这些建筑上面又被工匠们利用钢刀铁錾刻有大量装饰图案,其内容多为寓言掌故、天文星相、神话传说,、历史故亊、车马出行、交战武库、舞乐百戏、生产场景及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图案等等。被后人称之为汉画像石刻。通过这些无法数计的大量画像石刻艺术,使我们见到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将他们的聪明才智镌刻在冰冷的石头之上,成为集雕画一体的两汉艺术的代表性符号,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成为我们当代人问鼎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史料,成为我们研究继承两汉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存和百科全书。
在浩如烟海的画像石中,历代专家认为,最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研究的,当属于武梁祠石室和孝堂山祠的画像石。
武梁祠,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前后,位于山东嘉祥县,画像石内容分别为神话、帝王、圣贤、名士、烈女以及历史故事等。石刻手法为阳刻,先将石面磨平,勾画出物象形体,再将周围部分凿掉,使画面凸起成阳面轮廓,最后在此轮廓内用阴线精雕细刻其结构线和装饰线条而成。从艺术特点及美学特征来看,其构图复杂而均衡,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分层分格的平面构图和散点构图之法,具有强烈的装饰夸张之特征,属于汉画像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石刻艺术精品。
孝堂山祠,建于顺帝四年前,位于山东肥城,其石刻内容为大王车、宴饮,庖厨、百戏,战争,出游,狩猎,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石刻手法为阴刻,在磨光的石面上,直接用线表现各种不同物象,其线条圆润遒劲,简约洗练,用极具弹性的减笔线描绘刻制而成。可谓以线写意绘画在画像石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是汉画像石中极具个性的线描艺术精品。
纵览散落在山东、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历时400多年的大量画像石遗存,我们会发现,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无论是阳刻或阴刻,还是阴阳相间的不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法,窥见到当时从事石刻的工匠们都是具有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石刻艺术家。他们利用简约而夸张的写意艺术造型,充分表现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讴歌与遐想,以及睿智而精湛的绘画水平。也充分地证明了中国大写意绘画造型语言已经臻于成熟,为后来的中国画大写意奠定了最早的根基,用他们的才智与熟练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人诗意般的写意精神凝固在一块块形制各异的石头之上,也是通过他们的天才般的创作智慧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机地组合在同一个墓室不同位置之中。成为了诠释深厚中国文化精神的史诗。通过他们创造的精美的画像石艺术展现出了两汉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古朴简约,雄浑壮阔、大气回旋的猎猎雄风,这也是大汉王朝的魂魄与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示。为我们今天的人们呈现出了一派波澜壮阔泱泱大国应有的气象与风度。也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王先生的新汉画正是从这些画像石中获取了灵感和大量的创作素材。也是新汉画形成的因果关系。
各位朋友,以上我简要叙述的只是古汉画像石刻艺术的冰山一角,也是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新汉画的形成作为一个铺垫。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王阔海先生是如何实现从汉代画像石艺术转换为新汉画水墨艺术的过程,共同见证他是如何从坚硬的钢刀铁錾的画象石而转换为柔软的毛笔直接书写的绘画,如何将汉画像画石刻写意形态转换为新汉画的笔墨写意绘画形态。
二、新汉画的形成过程
凡是从事中国画者,都应该知道一个普通的规律;就是创新难,难于上青天。一般初学者都是从传统绘画粉本或是通过临摹大师名作而获得绘画的基础技法,然后在经历长时间的磨砺而突破瓶径,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符号而成大家。而王先生也是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向传统绘画学习,法古人之法,转益多师是汝师。从此打下坚实的传统笔墨基础。
当他经历多年的传统笔墨技能的沉淀之后,他把目光集中转移到两汉文化遗存之上,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汉简中得到了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参照系。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拓片、书籍、走访全囯諸如南阳、徐州、滕州、武梁祠等各大汉馆探蹟索隐,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研究,他发现汉画像石所传达出的那种博大雄浑,大气古朴的审美特点,正是符合我中华民族复兴强国梦的时代精神,其中所蕴含着与我们当代文化特色相通的大量信息,他怀着这种明确的信念,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新汉画笔墨试验与理论研究。
三十年如一日,废稿三千,秃笔成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间之甘苦,只有先生自知矣。
当我们从王阔海先生早期探索的作品,带有大写意与石刻壁画风味的《将相和》、《孔子周游列国》、《田猎图》等初探作品可以看出其新汉画在蜕变中的艰辛与不易。这些作品中还存在着许多传统绘画的笔墨痕迹,但是在某些部分已经有了明显求变求新的尝试。当然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王先生探索新汉画的意图是明确和坚定的。如他后期的作品如《车马出行图》、《游猎图》、《陇上行》、及近期的《墨融青铜》、《彩陶对语》等新汉画彩墨作品。已经与早期的作品不能同日而语了。特别是那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宏篇巨制《飞夺泸定桥》更是运用新汉画技法绘制的代表作。从分析他后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已经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精华与彩陶、青铜、壁画、剪纸、皮影等艺术精髓加以有机的融汇贯通,整合成为一种完整的全新的现代水墨体系,并获得冲色、冲墨、破墨、破色等全新的水墨技法,將水性、墨性、笔性、纸性,心性合一而发挥到极至壮态,将中国画技法中的沒骨画法推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将上下五千年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艺术符号潜移默化的兼容并蓄的融化在新汉画的笔墨语境之中,实现了从汉画像石艺术形式与中国写意画的笔墨转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汉画笔墨形式将新汉画推向了一个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的文人画境界。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先生所探索的将画像石,艺术语言转换为笔墨写意绘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彩陶图案用笔的古拙气象,以及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方圆结构,还有行草书的“一波三折”的韵律,巧妙的运用到新汉画的人物造型之中,他利用淡墨或淡彩在宣纸之上铺陈开来,或泼、或写、或勾、或勒的用笔形式,再通过或泼彩泼墨,或破墨破彩,或泼水撞水而形成的彩与墨,水与墨色相互渗透交融晕化的互融互破的一派水墨迷离,朦胧淋漓,幻化奇诡的玄之又玄,浑然天成,人画合一,众妙归道,道法自然的奇妙效果。从他的这些新汉画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谢赫“六法”蕴含其中,从“应物象形”、“骨法用笔”到“转移默写”、“经营位置”,再从“随类赋彩”到“气韵生动”。六法具全,已经做到了万法归道,天人合一之境界,同时也做到了“墨分五色或十色”及“笔墨淋漓”,也体现了“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的美学标准。实现了中国大写意绘画的“似于不似”的意象和尚意重境的创作原则,当他经历多年的传统笔墨技能的沉淀之后,他把目光集中转移到两汉文化遗存之上,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汉简中得到了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参照系。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拓片、书籍、走访全囯諸如南阳、徐州、滕州、武梁祠等各大汉馆探蹟索隐,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研究,他发现汉画像石所传达出的那种博大雄浑,大气古朴的审美特点,正是符合我中华民族复兴强国梦的时代精神,其中所蕴含着与我们当代文化特色相通的大量信息,他怀着这种明确的信念,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新汉画笔墨试验与理论研究。三十年如一日,废稿三千,秃笔成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间之甘苦,只有先生自知矣。
三、新汉画的人文情结
我们在研究新汉画的形成过程,不可忽视的是新汉画创造者王阔海先生的人生成长及艺术生成的轨迹,这也是我们研究新汉画形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王先生出生于齐鲁大地,孔孟故乡,儒学圣地,他自幼成长在浸透着儒家文化的山东招远,他自幼年在家教乡俗中耳濡目染,仁、义、礼、智、信深入其血液,自童年《三字经》、《弟子规》助其少年成长,虽是老三界受文革影响,但自参军以后深知学养对绘画之重要性,必须坚持更加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认真补课,象《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心经》等等国学经典日夜坚持攻读,特别是进入不惑之年后又精读《文心雕龙》、楚词《离骚》,精研古诗词歌赋,遵循格律规定,作古体诗讲究平仄工整,亦能低吟高唱,近日正在编辑《王阔海詩集》付梓出版。似这样长此以往孜孜以求,发愤忘忧、日积月累,儒释道哲学思想以及文史哲意蕴滋养着他人生成长,同时也为他后来依德游艺奠定了崇高的起点。加之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和军艺学院的经历,系统的从绘画技法到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就了具有军人的担当与文人的家国情怀的双重人格。因此,我们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和理论研究中所体现的儒家入世哲学思想和积极进取精神,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充满正能量。从其绘画作品的意境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是老庄无为无不为的顺其自然,以及淡泊空灵,胸无挂碍,直抒胸臆,见心见性的境界中,无不展示出儒道释三家融合而成的哲学思想在其作品中“以一贯之”,我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和“助人伦、成教化”的充分体现。也是传统文人画理论中所强调的“境界”营造,所谓的“境界”指的是画家的胸臆,品学通过已已独特的笔墨语言所创作出的一种气象,一种风骨,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一种文化精神。这正是文人画家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他不仅十分重视画内所拥有的文化人的基本知识和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情操、品格、学识、修为、责任、使命的全部内容,以及文人画家的传统文化基因所构成的东方文脉之核心。正如民国初年文人画家陈衡恪在他《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界定了文人画家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第一品格、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在这四条中,最重要的是“人品”与“学问”,可见作为一名合格文人画家的重要标准就是强调人品与学问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有了良好的“人品”与丰厚的“学问”相结合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人画。当然了,才情与艺术思想也是决定着其作品的层次与格调,也是一幅好的文人画的意象与意境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个名副其实的文人画必须要具备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是缺一不可的。如朱耷的鸟,倪瓒的寒林,郑燮的兰竹,老缶的梅花都是文人画的经典。他们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皆寄托于他们腕下的笔墨物象。正如徐悲鸿的奔马,其画内的精神内涵是象征着多灾厄的中华民族在列强铁蹄下,所具有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潘天寿先生的笔笔断铁,寸寸折金的“一味霸悍”的方笔铁线,所传达出的正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白石老人用他一扫传统文人画低吟轻叹的一已畅怀,而大胆地利用大红大黑的色墨对比,表现出他对于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的礼赞。李若禅先生笔下的苍鹰,象征着中华民族要有高瞻远瞩雄视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他们都是有责任和使命感艺术家的样板与楷模,他们就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到当代所表现出的“日日新,苟日新”的代表,也是当代文人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画家必须承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王阔海先生他义无反顾的进行新汉画的探索,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文人画这一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使命担当。从他所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和新汉画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其中所蕴含的儒释道哲学思想和文人画特质。如他主张的“汉学为基,汉风为骨、,汉画为魂,借古开今,为民族的复兴鼓与呼。”这正是说出他新汉画的本质和意义,其本质正是一介文人画家的时代使命与现实意义。也是王先生新汉画所表现出的人文情结之所在。
四、新汉画的文人画特质
当我们站在新汉画面前,我们立即就会被他创作的那些水墨淋漓、气势恢宏的作品所震撼。同时也会被画中的大量诗文题跋和那些文质彬彬的甲骨文、篆隶、行草等不同书体与篆刻有机的组合,那大气磅礡的车马人物与书卷气十足的书法巧妙的结合,从而构成了文人画所强调的四大要素,也充分地彰显出王先生创作的新汉画本质是属于文人画范畴,也彰显出文人画深厚的理论支撑着他新汉画的文化精神,也是儒释道哲学思想养育了王先生的人文情怀和新汉画的丰富文化内涵。有专家评论到“其新汉画作品高扬了大汉民族博大雄浑、雄强奔放的文化精神内质,古朴典雅而富于书卷气耐得细细品味。”(刘曦林语)
借古开今、推陈出新——读王阔海新汉画艺术体会(一)
时间:2020-06-25 16:40:27
来源:百象文艺网
作者:王嘉超
借古开今 推陈出新
——读王阔海新汉画艺术的几点体会
各位先生、朋友们:在我们还没有走进王阔海先生的新汉画艺术世界之前,首先让我们透过2200多年前的历史尘埃,回溯到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的时光岁月之中。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史上统称为大汉王朝。这个伟大王朝开国大帝刘邦,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的出现又一次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是继周文王、秦始皇之后而彪炳史册的“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君主。也是中华民族走上坡路的光辉时代。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讲述我对王阔海先生新汉画水墨艺术的一点初浅体会:
一、新汉画的参照史料
我们都知道,大汉王朝是西汉、东汉中间包括了王莽篡权17年,共计延续了420年,两汉时期是我中华民族辉煌的一段历史。由于施行“武力文治”的国策,当时社会稳定,国富民殷,兵力四远,征匈奴,通西域远及波斯,是曾经产生“文景之治”的时代。当时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对于文艺之士均得以重视,"汉武重赋,柏梁列韵"可窥一斑。特别是光武中兴,以兵力削平群雄,功以武力,德以文艺,对于绘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创置秘阁,设立鸿都学。汉王朝有视死如生,讲究孝道,重视厚葬的习俗,建有大量的宫阙、祠庙、陵寝等,这些建筑均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在这些建筑上面又被工匠们利用钢刀铁錾刻有大量装饰图案,其内容多为寓言掌故、天文星相、神话传说,、历史故亊、车马出行、交战武库、舞乐百戏、生产场景及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图案等等。被后人称之为汉画像石刻。通过这些无法数计的大量画像石刻艺术,使我们见到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将他们的聪明才智镌刻在冰冷的石头之上,成为集雕画一体的两汉艺术的代表性符号,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成为我们当代人问鼎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史料,成为我们研究继承两汉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存和百科全书。
在浩如烟海的画像石中,历代专家认为,最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研究的,当属于武梁祠石室和孝堂山祠的画像石。
武梁祠,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前后,位于山东嘉祥县,画像石内容分别为神话、帝王、圣贤、名士、烈女以及历史故事等。石刻手法为阳刻,先将石面磨平,勾画出物象形体,再将周围部分凿掉,使画面凸起成阳面轮廓,最后在此轮廓内用阴线精雕细刻其结构线和装饰线条而成。从艺术特点及美学特征来看,其构图复杂而均衡,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分层分格的平面构图和散点构图之法,具有强烈的装饰夸张之特征,属于汉画像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石刻艺术精品。
孝堂山祠,建于顺帝四年前,位于山东肥城,其石刻内容为大王车、宴饮,庖厨、百戏,战争,出游,狩猎,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石刻手法为阴刻,在磨光的石面上,直接用线表现各种不同物象,其线条圆润遒劲,简约洗练,用极具弹性的减笔线描绘刻制而成。可谓以线写意绘画在画像石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是汉画像石中极具个性的线描艺术精品。
纵览散落在山东、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历时400多年的大量画像石遗存,我们会发现,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无论是阳刻或阴刻,还是阴阳相间的不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法,窥见到当时从事石刻的工匠们都是具有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石刻艺术家。他们利用简约而夸张的写意艺术造型,充分表现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讴歌与遐想,以及睿智而精湛的绘画水平。也充分地证明了中国大写意绘画造型语言已经臻于成熟,为后来的中国画大写意奠定了最早的根基,用他们的才智与熟练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人诗意般的写意精神凝固在一块块形制各异的石头之上,也是通过他们的天才般的创作智慧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机地组合在同一个墓室不同位置之中。成为了诠释深厚中国文化精神的史诗。通过他们创造的精美的画像石艺术展现出了两汉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古朴简约,雄浑壮阔、大气回旋的猎猎雄风,这也是大汉王朝的魂魄与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示。为我们今天的人们呈现出了一派波澜壮阔泱泱大国应有的气象与风度。也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王先生的新汉画正是从这些画像石中获取了灵感和大量的创作素材。也是新汉画形成的因果关系。
各位朋友,以上我简要叙述的只是古汉画像石刻艺术的冰山一角,也是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新汉画的形成作为一个铺垫。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王阔海先生是如何实现从汉代画像石艺术转换为新汉画水墨艺术的过程,共同见证他是如何从坚硬的钢刀铁錾的画象石而转换为柔软的毛笔直接书写的绘画,如何将汉画像画石刻写意形态转换为新汉画的笔墨写意绘画形态。
二、新汉画的形成过程
凡是从事中国画者,都应该知道一个普通的规律;就是创新难,难于上青天。一般初学者都是从传统绘画粉本或是通过临摹大师名作而获得绘画的基础技法,然后在经历长时间的磨砺而突破瓶径,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符号而成大家。而王先生也是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向传统绘画学习,法古人之法,转益多师是汝师。从此打下坚实的传统笔墨基础。
当他经历多年的传统笔墨技能的沉淀之后,他把目光集中转移到两汉文化遗存之上,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汉简中得到了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参照系。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拓片、书籍、走访全囯諸如南阳、徐州、滕州、武梁祠等各大汉馆探蹟索隐,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研究,他发现汉画像石所传达出的那种博大雄浑,大气古朴的审美特点,正是符合我中华民族复兴强国梦的时代精神,其中所蕴含着与我们当代文化特色相通的大量信息,他怀着这种明确的信念,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新汉画笔墨试验与理论研究。
三十年如一日,废稿三千,秃笔成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间之甘苦,只有先生自知矣。
当我们从王阔海先生早期探索的作品,带有大写意与石刻壁画风味的《将相和》、《孔子周游列国》、《田猎图》等初探作品可以看出其新汉画在蜕变中的艰辛与不易。这些作品中还存在着许多传统绘画的笔墨痕迹,但是在某些部分已经有了明显求变求新的尝试。当然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王先生探索新汉画的意图是明确和坚定的。如他后期的作品如《车马出行图》、《游猎图》、《陇上行》、及近期的《墨融青铜》、《彩陶对语》等新汉画彩墨作品。已经与早期的作品不能同日而语了。特别是那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宏篇巨制《飞夺泸定桥》更是运用新汉画技法绘制的代表作。从分析他后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已经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精华与彩陶、青铜、壁画、剪纸、皮影等艺术精髓加以有机的融汇贯通,整合成为一种完整的全新的现代水墨体系,并获得冲色、冲墨、破墨、破色等全新的水墨技法,將水性、墨性、笔性、纸性,心性合一而发挥到极至壮态,将中国画技法中的沒骨画法推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将上下五千年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艺术符号潜移默化的兼容并蓄的融化在新汉画的笔墨语境之中,实现了从汉画像石艺术形式与中国写意画的笔墨转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汉画笔墨形式将新汉画推向了一个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的文人画境界。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先生所探索的将画像石,艺术语言转换为笔墨写意绘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彩陶图案用笔的古拙气象,以及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方圆结构,还有行草书的“一波三折”的韵律,巧妙的运用到新汉画的人物造型之中,他利用淡墨或淡彩在宣纸之上铺陈开来,或泼、或写、或勾、或勒的用笔形式,再通过或泼彩泼墨,或破墨破彩,或泼水撞水而形成的彩与墨,水与墨色相互渗透交融晕化的互融互破的一派水墨迷离,朦胧淋漓,幻化奇诡的玄之又玄,浑然天成,人画合一,众妙归道,道法自然的奇妙效果。从他的这些新汉画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谢赫“六法”蕴含其中,从“应物象形”、“骨法用笔”到“转移默写”、“经营位置”,再从“随类赋彩”到“气韵生动”。六法具全,已经做到了万法归道,天人合一之境界,同时也做到了“墨分五色或十色”及“笔墨淋漓”,也体现了“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的美学标准。实现了中国大写意绘画的“似于不似”的意象和尚意重境的创作原则,当他经历多年的传统笔墨技能的沉淀之后,他把目光集中转移到两汉文化遗存之上,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汉简中得到了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参照系。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拓片、书籍、走访全囯諸如南阳、徐州、滕州、武梁祠等各大汉馆探蹟索隐,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研究,他发现汉画像石所传达出的那种博大雄浑,大气古朴的审美特点,正是符合我中华民族复兴强国梦的时代精神,其中所蕴含着与我们当代文化特色相通的大量信息,他怀着这种明确的信念,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新汉画笔墨试验与理论研究。三十年如一日,废稿三千,秃笔成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间之甘苦,只有先生自知矣。
三、新汉画的人文情结
我们在研究新汉画的形成过程,不可忽视的是新汉画创造者王阔海先生的人生成长及艺术生成的轨迹,这也是我们研究新汉画形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王先生出生于齐鲁大地,孔孟故乡,儒学圣地,他自幼成长在浸透着儒家文化的山东招远,他自幼年在家教乡俗中耳濡目染,仁、义、礼、智、信深入其血液,自童年《三字经》、《弟子规》助其少年成长,虽是老三界受文革影响,但自参军以后深知学养对绘画之重要性,必须坚持更加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认真补课,象《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心经》等等国学经典日夜坚持攻读,特别是进入不惑之年后又精读《文心雕龙》、楚词《离骚》,精研古诗词歌赋,遵循格律规定,作古体诗讲究平仄工整,亦能低吟高唱,近日正在编辑《王阔海詩集》付梓出版。似这样长此以往孜孜以求,发愤忘忧、日积月累,儒释道哲学思想以及文史哲意蕴滋养着他人生成长,同时也为他后来依德游艺奠定了崇高的起点。加之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和军艺学院的经历,系统的从绘画技法到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就了具有军人的担当与文人的家国情怀的双重人格。因此,我们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和理论研究中所体现的儒家入世哲学思想和积极进取精神,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充满正能量。从其绘画作品的意境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是老庄无为无不为的顺其自然,以及淡泊空灵,胸无挂碍,直抒胸臆,见心见性的境界中,无不展示出儒道释三家融合而成的哲学思想在其作品中“以一贯之”,我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和“助人伦、成教化”的充分体现。也是传统文人画理论中所强调的“境界”营造,所谓的“境界”指的是画家的胸臆,品学通过已已独特的笔墨语言所创作出的一种气象,一种风骨,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一种文化精神。这正是文人画家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他不仅十分重视画内所拥有的文化人的基本知识和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情操、品格、学识、修为、责任、使命的全部内容,以及文人画家的传统文化基因所构成的东方文脉之核心。正如民国初年文人画家陈衡恪在他《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界定了文人画家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第一品格、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在这四条中,最重要的是“人品”与“学问”,可见作为一名合格文人画家的重要标准就是强调人品与学问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有了良好的“人品”与丰厚的“学问”相结合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人画。当然了,才情与艺术思想也是决定着其作品的层次与格调,也是一幅好的文人画的意象与意境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个名副其实的文人画必须要具备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是缺一不可的。如朱耷的鸟,倪瓒的寒林,郑燮的兰竹,老缶的梅花都是文人画的经典。他们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皆寄托于他们腕下的笔墨物象。正如徐悲鸿的奔马,其画内的精神内涵是象征着多灾厄的中华民族在列强铁蹄下,所具有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潘天寿先生的笔笔断铁,寸寸折金的“一味霸悍”的方笔铁线,所传达出的正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白石老人用他一扫传统文人画低吟轻叹的一已畅怀,而大胆地利用大红大黑的色墨对比,表现出他对于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的礼赞。李若禅先生笔下的苍鹰,象征着中华民族要有高瞻远瞩雄视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他们都是有责任和使命感艺术家的样板与楷模,他们就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到当代所表现出的“日日新,苟日新”的代表,也是当代文人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画家必须承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王阔海先生他义无反顾的进行新汉画的探索,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文人画这一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使命担当。从他所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和新汉画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其中所蕴含的儒释道哲学思想和文人画特质。如他主张的“汉学为基,汉风为骨、,汉画为魂,借古开今,为民族的复兴鼓与呼。”这正是说出他新汉画的本质和意义,其本质正是一介文人画家的时代使命与现实意义。也是王先生新汉画所表现出的人文情结之所在。
四、新汉画的文人画特质
当我们站在新汉画面前,我们立即就会被他创作的那些水墨淋漓、气势恢宏的作品所震撼。同时也会被画中的大量诗文题跋和那些文质彬彬的甲骨文、篆隶、行草等不同书体与篆刻有机的组合,那大气磅礡的车马人物与书卷气十足的书法巧妙的结合,从而构成了文人画所强调的四大要素,也充分地彰显出王先生创作的新汉画本质是属于文人画范畴,也彰显出文人画深厚的理论支撑着他新汉画的文化精神,也是儒释道哲学思想养育了王先生的人文情怀和新汉画的丰富文化内涵。有专家评论到“其新汉画作品高扬了大汉民族博大雄浑、雄强奔放的文化精神内质,古朴典雅而富于书卷气耐得细细品味。”(刘曦林语)
责任编辑:王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