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什刹海银锭桥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0-02-11 21:26:14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李子木

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望见西山,“银锭观山”因而成为民间流传的“燕京小八景”之一。如今,银锭桥也是人们游览什刹海的必经之处,不仅可以漫步观景、泛舟桥下,还可在桥边的饭馆里享受正宗的京味儿美食。

银锭桥是一座属于老北京人的桥,这座充满故事、至今行人如织的古桥还曾被搬上话剧舞台,而近日因“苏大强”一角而获得关注的演员倪大红,便在剧中扮演了一位在银锭桥旁开饭馆的普通人。那么,什刹海的这座古桥,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与今生呢?

银锭桥究竟因何得名

银锭桥坐落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交汇处,南北向,单孔石拱,“节式”石栏杆,两端有八字栏杆和抱鼓石(桥栏两端的鼓形构件),桥身两侧带燕翅墙(桥孔外、河道两边各有一道直墙,直墙前为向外撇的斜墙,呈“八”字形,形似燕翅)。

银锭桥造桥年代不详,一说“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古桥梁专家孔庆普执此说。然而,此说却有一例可为反证。明正统至正德时人李东阳(1447年至1516年)家住前海北岸一带,著有《西涯杂咏》,诵什刹海一带建筑、风光,如海子、西山、响闸、慈恩寺、饮马池、杨柳湾、钟鼓楼、桔槔亭、稻田、莲池、菜园、广福观等十二首,其中却没有银锭桥。有人据此分析认为:一种可能是当时银锭桥并不出名,另一种可能是李东阳在世时,银锭桥尚未修建。

关于“银锭”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桥形像倒置的元宝;二、早期桥面石板用铁锔相连,铁锔“束腰形”的形状,经车行人走,磨得闪光发亮,其形状和光泽均似银锭;三、桥下木桩基础用铁锔连结,铁锔银锭形。孔庆普在其著作《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中称:“银锭桥的特点,桥面窄而短,桥堍宽而长,其平面如同银锭形。”银锭桥的桥面两端向外延展,呈“八”字形,整个桥面像银锭,此说流传最广,也最为可靠。关于木桩铁锔的建造办法,曾有一篇名为《银锭桥之谜》的文章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银锭桥的桥基是一排排木桩,用银锭形铁锔相连,1990年重建时,将铁锔镶在桥面南北两端的石板上,连结第二排和第三排、第三排和第四排石板,左右各两个,一端四个,共八个,而“银锭”桥名就得自银锭形的铁锔,可备一说。

明清时期的银锭桥景观

古时银锭桥南有座观音庵,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崇祯癸酉岁(崇祯六年,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渡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构一亭、一轩、一台耳。”据载,一位“英国公”乘冰床渡什刹海游银锭桥时,见观音庵所在地方风景佳好,遂买下一半庵地建园。那么,这位“英国公”究竟是何许人也?

史载,明代第一位“英国公”是张辅,为荣国公、河间王张玉之长子。张辅以靖难之役有功,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明永乐六年(1408年),以征伐安南(今越南)功封英国公,封号世袭。根据时间判断,在银锭桥买地造园的“英国公”应该是其后裔张世泽,其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爵,后死于李自成农民军之手。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此地一面是古寺观音庵,三面湖水。园亭对着银锭桥,人在亭中,可以看见桥上各色行人。“但坐一方,方望周毕,其内一周,二面海子,一面湖也,一面古木古寺,新园亭也。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并且,此处“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园距西山虽然很远,山形山色在目,又好像很近,近得举步即可登山,为此处美景增添了几许山水画意。

明人黄正色《春日过银锭桥》诗云:“远水未成白,长条复新黄。鳞鳞鱼岸出,唶唶鸟林翔。寒去身犹褐,春将野可觞。客行冗似昨,又向一年芳。”正称赞了银锭桥的春日美景,远水绿波,柳条嫩黄,鱼游水岸,鸟飞林间,寒气已经退去,正是踏青醵饮时节;离家客行,时光荏苒,又迎华月芳年。

至清代,银锭桥地区建造了更多园林宅邸,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清人宋犖《过银锭桥旧居》诗云:“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仙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银锭桥在鼓楼西南,什刹海前海南接太液池(今北海),沿岸一带多园林宅邸,管弦歌吹,有似仙境——与炼师饮茶闲谈,不觉天色将晚,飞鸟还巢,可谓逍遥。

几经维修改建的古桥

银锭桥作为什刹海的交通要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原桥拱较高,有碍行人,尤其是人力车过桥。民国时期,为配合城市建设需要,民国政府对银锭古桥进行了改建,1918年12月正式施工,将隆起的桥面改为平缓的桥面。改建以后,桥面几乎和两端的路面一般高矮,便于行人及车辆过桥。

1950年春,什刹海三海(前海、后海、西海)清淤,清除银锭桥下淤泥垃圾,露出了燕翅墙。当时什刹海设计水位较高,又在燕翅墙上加筑一层石板,燕翅墙以外,用石块做护岸墙。6月,对银锭桥进行保护性维修,当时的桥栏、望柱已经残破不全。维修时为了保留原有石构件,拆除了中间的砖栏板,用新砖砌成节式桥栏。此次维修未改变原有形制——中间直桥栏和望柱用砖砌,两端保留八字石栏和抱鼓石。

1953年5月20日,东侧桥栏南半为汽车撞毁。据记载,鉴于石桥栏(应为八字栏杆和抱鼓石)风蚀严重,又无力换新,于是全部拆除,改用青砖砌成节式桥栏,板心做水泥甩疙瘩。此时的桥栏全部改为砖砌。据《京华漫忆》中孔庆普记载,此次施工期间,“湖中的游船很多,青年人常在银锭桥下玩穿桥比赛,穿桥洞时不用桨而是用手撑拱碹使小船前进,十分有趣。”以前的游船是木制的,人坐在船上,用木桨划行。船过桥洞时须收桨、手撑拱顶,可见当时桥洞又窄又矮,游船不易通过。

1984年5月至9月,重修银锭桥桥面、桥栏,东、西桥栏中间栏板外侧镌著名文物学家单士元所题“银锭桥”三字。此次施工,只将砖桥栏改为石桥栏,没有改造桥体结构,修后桥洞仍是原样,前海和后海的游船无法从桥下通行。

1989年8月1日,银锭桥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再次改建银锭桥,首都规划委员会召集专家讨论研究改造方案,西城区政府安排布置施工,拆除旧桥,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桥面铺青石板,栏板和望柱仍用汉白玉石料,桥栏中间仍用单士元题字栏板。《什刹海九记》记此次施工成果称:“桥面加宽,桥涵加高,以利交通和通船。”通过这次改建,银锭桥真正“重获新生”,成为兼具历史意蕴与实用价值的古桥。

2008年7月,经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检测,评定银锭桥为危桥。桥基经常年水泡,出现下沉现象,须要拆除重建。工程于2010年12月初开工,重建桥基,桥身石材全部保留利用,未改变原桥的尺寸和外观,保留了单士元的题字栏板。2011年7月,银锭桥的重建工程终于告竣。

银锭桥及周边地区今貌

什刹海后海东部水面,水流渐行渐窄,形成一条东西向水道,银锭桥跨在水道偏东处。桥南东侧立大块山石,东西向,东面镌杨萱庭题“银锭观山”四字,落款日期为“辛巳岁”(2001年)。“银锭观山”是什刹海著名景观之一。早年间,北京城里没有多少高大建筑,百姓很少看见远方风景。不过,在天气晴朗时,若站在银锭桥上向西眺望,便可越过后海水面欣赏西山美景,此景为“银锭观山”。

如今,银锭桥“银锭观山”碑西面镌有朱家溍撰文并书丹之《重修银锭桥落成记》,文曰:“一九八四年旧桥重修,倩曲阳名手精工细作青白石桥落成,单士元先生题额,属(嘱)余为记,乃略识数语,聊备观览示尔。”记载了1984年银锭桥重修的情况,与单士元题词呼应。

银锭桥南的胡同儿原名“海潮庵”,1965年改名“银锭桥胡同”至今。海潮庵又名“观音庵”,即前文所述寺庙,附近曾有英国公宅邸。如今观音庵坐落于银锭桥胡同九号,旧门牌为海潮庵六号,后门在南官房胡同。

桥北为小石碑胡同,有小十字路口,路边店铺相邻,往来游人如织。路口东为烟袋斜街,内有广福观,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西为鸦儿胡同,内有广化寺,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菩萨诞辰纪念日开放。小石碑胡同北接大石碑胡同。

桥东水面,南岸名前海北沿,沿岸绕行,可至荷花市场、前海西街、恭王府、柳荫街。北岸名前海东沿,沿岸向东转南,可至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据传最初建于唐,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庙南也有一座元代古桥,名为“万宁桥”(俗称“后门桥”)。火神庙北原有“义溜胡同”,通地安门大街,而银锭桥至义溜胡同一段,昔日称“义溜河沿”(河沿即水边)。昔日义溜河沿,今天“一溜饭馆”,从银锭桥往东都是京城闻名的老字号:有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老字号烤肉馆“烤肉季”,有创办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老字号山东馆“庆云楼”,还有同样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在银锭桥边经营了三十多年的老字号清真馆“爆肚张”,可谓是什刹海美食一条街。


责任编辑王加超
标签自然    
0
天下轶闻

什刹海银锭桥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0-02-11 21:26:14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子木

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望见西山,“银锭观山”因而成为民间流传的“燕京小八景”之一。如今,银锭桥也是人们游览什刹海的必经之处,不仅可以漫步观景、泛舟桥下,还可在桥边的饭馆里享受正宗的京味儿美食。

银锭桥是一座属于老北京人的桥,这座充满故事、至今行人如织的古桥还曾被搬上话剧舞台,而近日因“苏大强”一角而获得关注的演员倪大红,便在剧中扮演了一位在银锭桥旁开饭馆的普通人。那么,什刹海的这座古桥,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与今生呢?

银锭桥究竟因何得名

银锭桥坐落在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交汇处,南北向,单孔石拱,“节式”石栏杆,两端有八字栏杆和抱鼓石(桥栏两端的鼓形构件),桥身两侧带燕翅墙(桥孔外、河道两边各有一道直墙,直墙前为向外撇的斜墙,呈“八”字形,形似燕翅)。

银锭桥造桥年代不详,一说“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古桥梁专家孔庆普执此说。然而,此说却有一例可为反证。明正统至正德时人李东阳(1447年至1516年)家住前海北岸一带,著有《西涯杂咏》,诵什刹海一带建筑、风光,如海子、西山、响闸、慈恩寺、饮马池、杨柳湾、钟鼓楼、桔槔亭、稻田、莲池、菜园、广福观等十二首,其中却没有银锭桥。有人据此分析认为:一种可能是当时银锭桥并不出名,另一种可能是李东阳在世时,银锭桥尚未修建。

关于“银锭”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桥形像倒置的元宝;二、早期桥面石板用铁锔相连,铁锔“束腰形”的形状,经车行人走,磨得闪光发亮,其形状和光泽均似银锭;三、桥下木桩基础用铁锔连结,铁锔银锭形。孔庆普在其著作《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中称:“银锭桥的特点,桥面窄而短,桥堍宽而长,其平面如同银锭形。”银锭桥的桥面两端向外延展,呈“八”字形,整个桥面像银锭,此说流传最广,也最为可靠。关于木桩铁锔的建造办法,曾有一篇名为《银锭桥之谜》的文章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银锭桥的桥基是一排排木桩,用银锭形铁锔相连,1990年重建时,将铁锔镶在桥面南北两端的石板上,连结第二排和第三排、第三排和第四排石板,左右各两个,一端四个,共八个,而“银锭”桥名就得自银锭形的铁锔,可备一说。

明清时期的银锭桥景观

古时银锭桥南有座观音庵,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崇祯癸酉岁(崇祯六年,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渡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构一亭、一轩、一台耳。”据载,一位“英国公”乘冰床渡什刹海游银锭桥时,见观音庵所在地方风景佳好,遂买下一半庵地建园。那么,这位“英国公”究竟是何许人也?

史载,明代第一位“英国公”是张辅,为荣国公、河间王张玉之长子。张辅以靖难之役有功,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明永乐六年(1408年),以征伐安南(今越南)功封英国公,封号世袭。根据时间判断,在银锭桥买地造园的“英国公”应该是其后裔张世泽,其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爵,后死于李自成农民军之手。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此地一面是古寺观音庵,三面湖水。园亭对着银锭桥,人在亭中,可以看见桥上各色行人。“但坐一方,方望周毕,其内一周,二面海子,一面湖也,一面古木古寺,新园亭也。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并且,此处“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园距西山虽然很远,山形山色在目,又好像很近,近得举步即可登山,为此处美景增添了几许山水画意。

明人黄正色《春日过银锭桥》诗云:“远水未成白,长条复新黄。鳞鳞鱼岸出,唶唶鸟林翔。寒去身犹褐,春将野可觞。客行冗似昨,又向一年芳。”正称赞了银锭桥的春日美景,远水绿波,柳条嫩黄,鱼游水岸,鸟飞林间,寒气已经退去,正是踏青醵饮时节;离家客行,时光荏苒,又迎华月芳年。

至清代,银锭桥地区建造了更多园林宅邸,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清人宋犖《过银锭桥旧居》诗云:“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仙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银锭桥在鼓楼西南,什刹海前海南接太液池(今北海),沿岸一带多园林宅邸,管弦歌吹,有似仙境——与炼师饮茶闲谈,不觉天色将晚,飞鸟还巢,可谓逍遥。

几经维修改建的古桥

银锭桥作为什刹海的交通要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原桥拱较高,有碍行人,尤其是人力车过桥。民国时期,为配合城市建设需要,民国政府对银锭古桥进行了改建,1918年12月正式施工,将隆起的桥面改为平缓的桥面。改建以后,桥面几乎和两端的路面一般高矮,便于行人及车辆过桥。

1950年春,什刹海三海(前海、后海、西海)清淤,清除银锭桥下淤泥垃圾,露出了燕翅墙。当时什刹海设计水位较高,又在燕翅墙上加筑一层石板,燕翅墙以外,用石块做护岸墙。6月,对银锭桥进行保护性维修,当时的桥栏、望柱已经残破不全。维修时为了保留原有石构件,拆除了中间的砖栏板,用新砖砌成节式桥栏。此次维修未改变原有形制——中间直桥栏和望柱用砖砌,两端保留八字石栏和抱鼓石。

1953年5月20日,东侧桥栏南半为汽车撞毁。据记载,鉴于石桥栏(应为八字栏杆和抱鼓石)风蚀严重,又无力换新,于是全部拆除,改用青砖砌成节式桥栏,板心做水泥甩疙瘩。此时的桥栏全部改为砖砌。据《京华漫忆》中孔庆普记载,此次施工期间,“湖中的游船很多,青年人常在银锭桥下玩穿桥比赛,穿桥洞时不用桨而是用手撑拱碹使小船前进,十分有趣。”以前的游船是木制的,人坐在船上,用木桨划行。船过桥洞时须收桨、手撑拱顶,可见当时桥洞又窄又矮,游船不易通过。

1984年5月至9月,重修银锭桥桥面、桥栏,东、西桥栏中间栏板外侧镌著名文物学家单士元所题“银锭桥”三字。此次施工,只将砖桥栏改为石桥栏,没有改造桥体结构,修后桥洞仍是原样,前海和后海的游船无法从桥下通行。

1989年8月1日,银锭桥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再次改建银锭桥,首都规划委员会召集专家讨论研究改造方案,西城区政府安排布置施工,拆除旧桥,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桥面铺青石板,栏板和望柱仍用汉白玉石料,桥栏中间仍用单士元题字栏板。《什刹海九记》记此次施工成果称:“桥面加宽,桥涵加高,以利交通和通船。”通过这次改建,银锭桥真正“重获新生”,成为兼具历史意蕴与实用价值的古桥。

2008年7月,经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检测,评定银锭桥为危桥。桥基经常年水泡,出现下沉现象,须要拆除重建。工程于2010年12月初开工,重建桥基,桥身石材全部保留利用,未改变原桥的尺寸和外观,保留了单士元的题字栏板。2011年7月,银锭桥的重建工程终于告竣。

银锭桥及周边地区今貌

什刹海后海东部水面,水流渐行渐窄,形成一条东西向水道,银锭桥跨在水道偏东处。桥南东侧立大块山石,东西向,东面镌杨萱庭题“银锭观山”四字,落款日期为“辛巳岁”(2001年)。“银锭观山”是什刹海著名景观之一。早年间,北京城里没有多少高大建筑,百姓很少看见远方风景。不过,在天气晴朗时,若站在银锭桥上向西眺望,便可越过后海水面欣赏西山美景,此景为“银锭观山”。

如今,银锭桥“银锭观山”碑西面镌有朱家溍撰文并书丹之《重修银锭桥落成记》,文曰:“一九八四年旧桥重修,倩曲阳名手精工细作青白石桥落成,单士元先生题额,属(嘱)余为记,乃略识数语,聊备观览示尔。”记载了1984年银锭桥重修的情况,与单士元题词呼应。

银锭桥南的胡同儿原名“海潮庵”,1965年改名“银锭桥胡同”至今。海潮庵又名“观音庵”,即前文所述寺庙,附近曾有英国公宅邸。如今观音庵坐落于银锭桥胡同九号,旧门牌为海潮庵六号,后门在南官房胡同。

桥北为小石碑胡同,有小十字路口,路边店铺相邻,往来游人如织。路口东为烟袋斜街,内有广福观,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西为鸦儿胡同,内有广化寺,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菩萨诞辰纪念日开放。小石碑胡同北接大石碑胡同。

桥东水面,南岸名前海北沿,沿岸绕行,可至荷花市场、前海西街、恭王府、柳荫街。北岸名前海东沿,沿岸向东转南,可至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据传最初建于唐,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庙南也有一座元代古桥,名为“万宁桥”(俗称“后门桥”)。火神庙北原有“义溜胡同”,通地安门大街,而银锭桥至义溜胡同一段,昔日称“义溜河沿”(河沿即水边)。昔日义溜河沿,今天“一溜饭馆”,从银锭桥往东都是京城闻名的老字号:有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老字号烤肉馆“烤肉季”,有创办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老字号山东馆“庆云楼”,还有同样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在银锭桥边经营了三十多年的老字号清真馆“爆肚张”,可谓是什刹海美食一条街。


责任编辑:王加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