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塑造美好心灵,书法应有作为

时间:2020-02-11 19:16:11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言恭达

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借助多元传播手段以新的展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进一步掀起书法热潮。在提倡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如何使书法更好地助力大众美育?

纵观历史,无论是王羲之兰亭雅集之乐,颜真卿祭侄文稿之痛,还是苏东坡黄州寒食之叹,都以书法塑造出鲜活的生命形态,传递人文精神,通达传统美学的理想境界。在品鉴研习古今碑帖、追求真善美的路上,书法引导人们沉潜到文化深处,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得以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书家何为?还需以守正为先。守正之根在于心正。老子有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于书家而言,便是要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回归常态常容,以平常心和纯粹的求知欲,去探求书艺在历史演进中的本体规律,从中国文化源头追索书法艺术的精神内质、人文理念与历史贡献。在创作中,书家需遵循本心,认真完成严格的技法程式训练——从点画、结体、字理、章法、布白、通势到气韵,然后再进入审美风格的选择与定位,直到彰显作品艺术精神。

守正之道更在于深研中国书法审美品格,承扬中华美学精神,延续书艺本体的文化命脉。中和之美一直为历代书家所追慕。尽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但是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诉求与艺术拓展,均未脱离讲求中和的传统审美准则。以行草的演变为例,历代书家均取法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又将其与各时期文化进行“基因重组”,为书法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下,倡导追求中和之美,既是对中国书法审美底线的坚守,亦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美育功能还需在“守正”的基础上“通变”。守正意味着回归传统,但并不等于复制传统。一成不变的传统难以表达当今时代的脉动,不能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家终将止步不前。守正通变,既是持守传统美学精神的实践,又是动态创新的过程。具体来说,既要遵循艺术规律走正道、守正格、循正脉,也要将传统特点、时代特质与个性特征有机融合,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求证于经典、积累于当代,以笔墨表达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

“通变”意味着不单纯追求技巧与形式美的递变,而要超越纯技术层面,直入艺术精神层面。正如我们被历代经典近乎完美的创作技巧打动时,自然会努力探求其形式渊源与文化基因,关注其暗含的时代背景与人格精神。当代书法创作,不但要从传统经典中“偷得梨花三分白”,更要“借来梅花一缕魂”。从审美理想、道德高度与文化价值层面提升创作,赋予点画精神意蕴,作品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感染力。

“守正通变”这一理念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从技法体系延伸到内在精神,是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自觉。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坐标系——其纵轴是从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中看待未来中国书法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时间轴;其横轴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找到书法艺术的审美定位,确定其时代意义,这是一个空间轴。“守正通变”既是对书法艺术功能的文化反思,也是对艺术发展规律、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必然选择。

书法美育根植于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以大美情怀为视野,以美境高趣为旨归,聚焦真善美的诗性交融。为更好地实现书法的美育功能,当代书法创作既要有历史底蕴与民族气质,又要紧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融古为我,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审美品格的精髓与灵魂。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以优化当代文化生态为己任,使中国书法更具朝气与活力!


责任编辑王加超
标签热点    
0

塑造美好心灵,书法应有作为

时间:2020-02-11 19:16:1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言恭达

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借助多元传播手段以新的展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进一步掀起书法热潮。在提倡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如何使书法更好地助力大众美育?

纵观历史,无论是王羲之兰亭雅集之乐,颜真卿祭侄文稿之痛,还是苏东坡黄州寒食之叹,都以书法塑造出鲜活的生命形态,传递人文精神,通达传统美学的理想境界。在品鉴研习古今碑帖、追求真善美的路上,书法引导人们沉潜到文化深处,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得以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书家何为?还需以守正为先。守正之根在于心正。老子有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于书家而言,便是要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回归常态常容,以平常心和纯粹的求知欲,去探求书艺在历史演进中的本体规律,从中国文化源头追索书法艺术的精神内质、人文理念与历史贡献。在创作中,书家需遵循本心,认真完成严格的技法程式训练——从点画、结体、字理、章法、布白、通势到气韵,然后再进入审美风格的选择与定位,直到彰显作品艺术精神。

守正之道更在于深研中国书法审美品格,承扬中华美学精神,延续书艺本体的文化命脉。中和之美一直为历代书家所追慕。尽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但是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诉求与艺术拓展,均未脱离讲求中和的传统审美准则。以行草的演变为例,历代书家均取法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又将其与各时期文化进行“基因重组”,为书法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下,倡导追求中和之美,既是对中国书法审美底线的坚守,亦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充分发挥书法艺术美育功能还需在“守正”的基础上“通变”。守正意味着回归传统,但并不等于复制传统。一成不变的传统难以表达当今时代的脉动,不能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家终将止步不前。守正通变,既是持守传统美学精神的实践,又是动态创新的过程。具体来说,既要遵循艺术规律走正道、守正格、循正脉,也要将传统特点、时代特质与个性特征有机融合,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求证于经典、积累于当代,以笔墨表达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

“通变”意味着不单纯追求技巧与形式美的递变,而要超越纯技术层面,直入艺术精神层面。正如我们被历代经典近乎完美的创作技巧打动时,自然会努力探求其形式渊源与文化基因,关注其暗含的时代背景与人格精神。当代书法创作,不但要从传统经典中“偷得梨花三分白”,更要“借来梅花一缕魂”。从审美理想、道德高度与文化价值层面提升创作,赋予点画精神意蕴,作品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感染力。

“守正通变”这一理念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从技法体系延伸到内在精神,是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自觉。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坐标系——其纵轴是从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中看待未来中国书法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时间轴;其横轴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找到书法艺术的审美定位,确定其时代意义,这是一个空间轴。“守正通变”既是对书法艺术功能的文化反思,也是对艺术发展规律、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必然选择。

书法美育根植于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以大美情怀为视野,以美境高趣为旨归,聚焦真善美的诗性交融。为更好地实现书法的美育功能,当代书法创作既要有历史底蕴与民族气质,又要紧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融古为我,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审美品格的精髓与灵魂。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以优化当代文化生态为己任,使中国书法更具朝气与活力!


责任编辑:王加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