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时间:2022-03-06 12:04:4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韩玉峰

 虎年春节前夕,收到学者、散文家梁衡的《天边物语》。

梁衡自言:“我也常心存美的追求,想写一本笔记体散文,作一次美的实验,各美并存,兼收并蓄。一卷在手翻阅、把玩,百看不厌。”《天边物语》就是一本引导读者从“山川、器物、建筑、石刻、人事”中寻找“稀、奇、美、趣”的书。全书仅6万字,收文41篇、插图69幅,“公余饭后,挑灯烹茶”,读文赏图,尽入脑际眼帘。

梁衡擅长写“大事、大情、大理”。我读过他《大有大无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这般黄钟大吕般的散文篇章,也读过《晋祠》《壶口瀑布》这样情景交融的美文,那么,《天边物语》想向读者诉说什么?

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在代序《审美之旅》中认为:“《天边物语》以散文随笔的方式阐释作者的审美情怀和艺术见解。”

审美是人类的高境界,马克思说过“未来的人类都是审美的人”。梁衡在序中说,“我曾经说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而这本书专门是为美而写的”,“人间的日子除了温饱,还需要更美丽”。

梁衡文章所追求的美包括形境之美、情境之美、理境之美。形境之美娱人耳目,情境之美动人心怀,理境之美助人思辨。

形境之美在《天边物语》中比比皆是,“聊借画图怡倦眼”,那是《路边的钉头果》。情境之美也屡见不鲜,《秋色醉,旅人不须归》中,“秋天之好看,是因为大自然整整沉淀了一年的色彩和情感”。理境之美更为动人,能引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一条大河消失了,一棵树却还在》,“树比河流更久长,因为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在不停地采日月之精华,吐故纳新,暗记流年”。

《天边物语》书不厚,字不多,但是它是作家天南地北,走了多少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结晶。他到云南宾川县鸡足山寻访,30年撰成60万字游记的徐霞客在这里写下了最后一篇;他到贵州赫章县乌蒙山区写下“忽然眼前十万亩,紫花如海天外秋”的《高山韭菜坪》;他在江西横峰采访时发现了“立为一棵树,倒是一座桥”的奇景,这是《一树成桥》……

梁衡眼光敏锐、视野开阔,常怀报国之志、赤子之心,故寻到的多是大美。

在江苏淮安,梁衡见到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手植的腊梅,“现已逾百年,枝叶满园,高比屋肩”,念哲人其萎,作家感慨:“虽开国总理,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国土竟无一碑之立、一石之安,魂之所系不知何方,祭之所向一片空茫。”“噫,大道无形,大德无声。其大智、大勇、大德、大才、大貌,齐化作这株一品古梅遗爱在人间。”

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始终是作家梁衡心中割舍不下的念想。

梁衡来到晋、陕、蒙交界处的高寒岭,发现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梁衡挖掘史料了解到,“宋王朝建立后这里是对夏、辽作战的前线,而后方供应基地却在河东,即现在的太原。朝野争论要不要撤掉这几个孤悬前沿的据点,皇上便派范仲淹、欧阳修前来调查。范、欧力主不撤,从此巩固了边防。”康熙年间,长城外有支准格尔蒙古部,时常南下侵城掠地,为此康熙亲率大军出征。“这一战彻底消灭了其首领葛尔丹,底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梁衡写道:“我信万事有缘,凡自然之物形有所异者,必是上天情有所寄、理有所寓。果然这棵柏树见证了千年来中国版图的演化。”

梁衡的《中华版图柏》发表后,当地抓住时机,建了一个“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筑“范欧亭”,立康熙铜像,山上遍植牡丹,向游人开放。这棵翠柏矗立山巅,一遍遍向人们讲述着中国版图形成的故事。(韩玉峰)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散文    
0

读梁衡《天边物语》:这本书专为美而写

时间:2022-03-06 12:04: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韩玉峰

 虎年春节前夕,收到学者、散文家梁衡的《天边物语》。

梁衡自言:“我也常心存美的追求,想写一本笔记体散文,作一次美的实验,各美并存,兼收并蓄。一卷在手翻阅、把玩,百看不厌。”《天边物语》就是一本引导读者从“山川、器物、建筑、石刻、人事”中寻找“稀、奇、美、趣”的书。全书仅6万字,收文41篇、插图69幅,“公余饭后,挑灯烹茶”,读文赏图,尽入脑际眼帘。

梁衡擅长写“大事、大情、大理”。我读过他《大有大无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这般黄钟大吕般的散文篇章,也读过《晋祠》《壶口瀑布》这样情景交融的美文,那么,《天边物语》想向读者诉说什么?

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在代序《审美之旅》中认为:“《天边物语》以散文随笔的方式阐释作者的审美情怀和艺术见解。”

审美是人类的高境界,马克思说过“未来的人类都是审美的人”。梁衡在序中说,“我曾经说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而这本书专门是为美而写的”,“人间的日子除了温饱,还需要更美丽”。

梁衡文章所追求的美包括形境之美、情境之美、理境之美。形境之美娱人耳目,情境之美动人心怀,理境之美助人思辨。

形境之美在《天边物语》中比比皆是,“聊借画图怡倦眼”,那是《路边的钉头果》。情境之美也屡见不鲜,《秋色醉,旅人不须归》中,“秋天之好看,是因为大自然整整沉淀了一年的色彩和情感”。理境之美更为动人,能引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一条大河消失了,一棵树却还在》,“树比河流更久长,因为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在不停地采日月之精华,吐故纳新,暗记流年”。

《天边物语》书不厚,字不多,但是它是作家天南地北,走了多少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结晶。他到云南宾川县鸡足山寻访,30年撰成60万字游记的徐霞客在这里写下了最后一篇;他到贵州赫章县乌蒙山区写下“忽然眼前十万亩,紫花如海天外秋”的《高山韭菜坪》;他在江西横峰采访时发现了“立为一棵树,倒是一座桥”的奇景,这是《一树成桥》……

梁衡眼光敏锐、视野开阔,常怀报国之志、赤子之心,故寻到的多是大美。

在江苏淮安,梁衡见到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手植的腊梅,“现已逾百年,枝叶满园,高比屋肩”,念哲人其萎,作家感慨:“虽开国总理,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国土竟无一碑之立、一石之安,魂之所系不知何方,祭之所向一片空茫。”“噫,大道无形,大德无声。其大智、大勇、大德、大才、大貌,齐化作这株一品古梅遗爱在人间。”

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始终是作家梁衡心中割舍不下的念想。

梁衡来到晋、陕、蒙交界处的高寒岭,发现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梁衡挖掘史料了解到,“宋王朝建立后这里是对夏、辽作战的前线,而后方供应基地却在河东,即现在的太原。朝野争论要不要撤掉这几个孤悬前沿的据点,皇上便派范仲淹、欧阳修前来调查。范、欧力主不撤,从此巩固了边防。”康熙年间,长城外有支准格尔蒙古部,时常南下侵城掠地,为此康熙亲率大军出征。“这一战彻底消灭了其首领葛尔丹,底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梁衡写道:“我信万事有缘,凡自然之物形有所异者,必是上天情有所寄、理有所寓。果然这棵柏树见证了千年来中国版图的演化。”

梁衡的《中华版图柏》发表后,当地抓住时机,建了一个“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筑“范欧亭”,立康熙铜像,山上遍植牡丹,向游人开放。这棵翠柏矗立山巅,一遍遍向人们讲述着中国版图形成的故事。(韩玉峰)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