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赵雁君书法集《诗路雁迹》:笔墨上的“浙东唐诗之路”

时间:2022-01-15 14:47:15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张煜欢

  图为《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  赵雁君 供图

中新网杭州1月14日电(张煜欢)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从钱塘江出发,经浙江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剡溪,过天台山……走出了一条长达5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当下,有这样一位书法家,历经数载重走“浙东唐诗之路”,以书法为载体,展现浙东唐诗之气象,呈现浙江山水之优渥,铺陈浙江人文之渊博。

这位书法家就是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他的最新作品《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下称《诗路雁迹》)于近日出版,内容涉及诗画、山水、佛道、名人等四大主题,以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浙江的山水诗篇,书写下“浙东唐诗之路”的人文山水印象。

图为赵雁君书法作品。  赵雁君 供图

2019年,浙江出台《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对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建设作出部署。这“四条诗路”是浙江文脉,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也是浙江史脉,是青山绿水间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赵雁君称,诗路文化带建设可谓当代与历史相辉映的资源集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独特整体。这一时代实践主题催生了他书写《山水雁迹》续篇的创作构想。于是,“浙东唐诗之路”作为首篇诗路主题创作,纳入其创作计划。在《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中,共有451位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写下1500多首名篇佳作。

“像‘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诗歌古道,既为当代‘美丽浙江’建设孕育了文化基因,也为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提供了文本载体。”赵雁君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其反复阅读《浙东唐诗》,力图通过诗文去寻觅感悟唐代文人的诗心自在。

“我还走出书斋索诗寻踪,从钱塘江畔的西陵古渡出发,经镜湖、过曹娥江,溯剡溪,上天姥、登天台,沿着诗人们的足迹行走了一遍诗路干线,直观体悟了唐人笔下‘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的画境。”赵雁君说,这期间,历史、自然、诗性互相交织,时代、人文、艺术共通共融,他在一次次感动和喟叹中酝酿了书写千年唐诗的激情和畅想。

《诗路雁迹》的出版也引发了业界探讨。《书法》杂志副主编杨勇在品读《诗路雁迹》时,同样为这千年诗路背后的人文精神所感染。

“此次《诗路雁迹》的书写内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展开,浙东的丰茂蕴藉,不但哺育了浙东的子孙,还是历代大文人景仰和隐逸的地方。遥想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诗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留连、吟哦,或惆怅、或激昂,无不令浙东这片土地充满蕴藉之气。”杨勇说。

在他看来,古典诗词之所以能时时萦绕和感动人,就在于其所蕴含着人的最本真的生命景象和生活态度,“诗词常常会触发我们的思考,即人怎样平静而温馨地经历生活和走过生命。”

杨勇认为,浙东诗词全面记载了千百年来当地的人情、风俗、景致和变迁,大量的诗词看起来不外乎抒怀、览胜、酬唱、饯别、咏史等,其实涵盖了天地人文的方方面面,讲述和留住了浙东和浙东人千秋里的那个“一瞬间”。

“这些关于浙东的连绵意象,在《诗路雁迹》里已被展开成连绵的画卷,同时结合作者或端严的楷书,或恣肆的行草,或大字对联以彰磅礴之气,或小字行草以显隽逸之姿,‘书’与‘文’的结合总是这么和谐自然。”杨勇评价道,这种人随诗行、笔随诗动的创作状态是令人向往的。

四川省书协副主席王家葵也在品读《诗路雁迹》后感慨,“拜读再四,诗情墨韵,足可以刻石以传不朽者。”

“艺术当随时代,其要旨在于,既要求艺术家搜尽奇峰开生面,保持自己独立的追求;也要求艺术家顺应时代之天籁,在万马奔竞中寻求共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相容相生的创作生态,才是艺术创作的大道。”赵雁君如是总结。

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赵雁君的大型主题创作《山水雁迹——赵雁君书法集》亦汇集了他近五年来创作的近350件书法作品。这两部作品集以“浙江颂”为统领,以流芳千古的唐诗之路、以浙江名山名水为脉络,以名篇名句、名地名人为基点,用隶、楷、行、草多种书体创作,将经典与民间打通,实现碑帖汇融。赵雁君表示,希望以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笔墨语言响应重大时代主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书法    
0

赵雁君书法集《诗路雁迹》:笔墨上的“浙东唐诗之路”

时间:2022-01-15 14:47: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煜欢

  图为《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  赵雁君 供图

中新网杭州1月14日电(张煜欢)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从钱塘江出发,经浙江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剡溪,过天台山……走出了一条长达5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当下,有这样一位书法家,历经数载重走“浙东唐诗之路”,以书法为载体,展现浙东唐诗之气象,呈现浙江山水之优渥,铺陈浙江人文之渊博。

这位书法家就是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他的最新作品《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下称《诗路雁迹》)于近日出版,内容涉及诗画、山水、佛道、名人等四大主题,以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浙江的山水诗篇,书写下“浙东唐诗之路”的人文山水印象。

图为赵雁君书法作品。  赵雁君 供图

2019年,浙江出台《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对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建设作出部署。这“四条诗路”是浙江文脉,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也是浙江史脉,是青山绿水间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赵雁君称,诗路文化带建设可谓当代与历史相辉映的资源集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独特整体。这一时代实践主题催生了他书写《山水雁迹》续篇的创作构想。于是,“浙东唐诗之路”作为首篇诗路主题创作,纳入其创作计划。在《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中,共有451位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写下1500多首名篇佳作。

“像‘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诗歌古道,既为当代‘美丽浙江’建设孕育了文化基因,也为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提供了文本载体。”赵雁君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其反复阅读《浙东唐诗》,力图通过诗文去寻觅感悟唐代文人的诗心自在。

“我还走出书斋索诗寻踪,从钱塘江畔的西陵古渡出发,经镜湖、过曹娥江,溯剡溪,上天姥、登天台,沿着诗人们的足迹行走了一遍诗路干线,直观体悟了唐人笔下‘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的画境。”赵雁君说,这期间,历史、自然、诗性互相交织,时代、人文、艺术共通共融,他在一次次感动和喟叹中酝酿了书写千年唐诗的激情和畅想。

《诗路雁迹》的出版也引发了业界探讨。《书法》杂志副主编杨勇在品读《诗路雁迹》时,同样为这千年诗路背后的人文精神所感染。

“此次《诗路雁迹》的书写内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展开,浙东的丰茂蕴藉,不但哺育了浙东的子孙,还是历代大文人景仰和隐逸的地方。遥想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诗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留连、吟哦,或惆怅、或激昂,无不令浙东这片土地充满蕴藉之气。”杨勇说。

在他看来,古典诗词之所以能时时萦绕和感动人,就在于其所蕴含着人的最本真的生命景象和生活态度,“诗词常常会触发我们的思考,即人怎样平静而温馨地经历生活和走过生命。”

杨勇认为,浙东诗词全面记载了千百年来当地的人情、风俗、景致和变迁,大量的诗词看起来不外乎抒怀、览胜、酬唱、饯别、咏史等,其实涵盖了天地人文的方方面面,讲述和留住了浙东和浙东人千秋里的那个“一瞬间”。

“这些关于浙东的连绵意象,在《诗路雁迹》里已被展开成连绵的画卷,同时结合作者或端严的楷书,或恣肆的行草,或大字对联以彰磅礴之气,或小字行草以显隽逸之姿,‘书’与‘文’的结合总是这么和谐自然。”杨勇评价道,这种人随诗行、笔随诗动的创作状态是令人向往的。

四川省书协副主席王家葵也在品读《诗路雁迹》后感慨,“拜读再四,诗情墨韵,足可以刻石以传不朽者。”

“艺术当随时代,其要旨在于,既要求艺术家搜尽奇峰开生面,保持自己独立的追求;也要求艺术家顺应时代之天籁,在万马奔竞中寻求共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相容相生的创作生态,才是艺术创作的大道。”赵雁君如是总结。

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赵雁君的大型主题创作《山水雁迹——赵雁君书法集》亦汇集了他近五年来创作的近350件书法作品。这两部作品集以“浙江颂”为统领,以流芳千古的唐诗之路、以浙江名山名水为脉络,以名篇名句、名地名人为基点,用隶、楷、行、草多种书体创作,将经典与民间打通,实现碑帖汇融。赵雁君表示,希望以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笔墨语言响应重大时代主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