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井头山发掘者孙国平:继续探寻人类8000年

时间:2021-04-15 10:29:05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童笑雨

    井头山木碗。发掘主持人提供

中新网杭州4月14日电 题:井头山发掘者孙国平:继续探寻人类8000年

作者 童笑雨

自北京回杭州,高铁只需6小时;但从北京把荣誉捧回,孙国平用了8年。于他而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非终点。

“目前只知道先民吃什么,但居住环境、村庄布局如何仍未可知。人类8000年前的历史,还要追寻下去。”4月14日,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接受采访时说。

发掘出的贝壳。发掘主持人提供

4月13日,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榜上有名。

时隔五年,浙江项目再获殊荣。回忆那紧张的半小时,孙国平如此形容:听到“浙江”两个字,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井头山遗址距今8000多年,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发掘主持人提供

井头山遗址于2019年9月开始发掘,并于2020年8月结束。虽然只用了一年时间,但相关准备工作,在2013年就开展了。

2013年10月台风过后,两位放羊的村民在宁波余姚三七市镇一处待建厂区,发现了一些贝壳和骨头碎片,并交给了在宁波田螺山遗址工作的考古队。

“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非同寻常。”孙国平当时主持田螺山遗址考古工作,他一直在追寻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这一发现,他说“是一条梦寐以求的线索”。

后来,孙国平和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找到了遗址的位置,并进行钻探和调查。一开始,他们挖了一个3.5米深的土坑,但一无所获。

“以往发掘的遗址所在地层都比较浅,不到4米,但井头山遗址文化层被埋藏在7—10米的地下。”孙国平说,此次考古发掘难度颇高,“远远大于四川三星堆遗址。”

宁波余姚靠海,这里属于地下海涂环境,都是淤泥。地下水位高虽让遗存得以较好保存,但若深挖,很容易发生塌方。

孙国平曾想借鉴三星堆的悬空发掘法,但因经费和技术原因,最后选择在发掘区周围建设钢结构围护支撑的基坑。这一技术的准备,花了2年。这一方法在中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如何发掘已有章程,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在淤泥中,如何挖出距今8000年的遗存?

孙国平还记得当时的小心翼翼:保存完好的麻栗果被包裹在淤泥中,一碰就碎,考古队员拿着喷雾器,轻轻喷掉上面的泥垢;蹲在淤泥中清理文物,脚都不敢动一下,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站起来,全身都麻了,还眼冒金星。”孙国平说,为了清理用芦苇、竹子制成的编织物,常常一件器物的清理,就要一天。

后来,考古工作持续到2020年的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考古队员还是得戴上头盔、手套,穿上套鞋。在太阳下,一会儿时间,整件衣服都是湿漉漉的。

“汗水滴到眼睛里,一手都是淤泥,也不好擦,只能火辣辣地疼着。”采访过程中,孙国平不止一次提到,“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那一年,孙国平和考古队员们基本都没有休假,白天发掘工作完成,晚上还要整理资料。“和做研究一样,考古也要经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发掘主持人提供

最终,井头山遗址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有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大量动植物、矿物遗存,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

孙国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项目接近尾声时,他发掘了一只中国最早的木碗。

他记得,当时下了一场大雨,考古现场出现了塌方。之后在土层中,露出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当时不知道是什么质地,凑近一看,才发现是木头。

后来发现,这是一只保存完好的木碗,比河姆渡著名的木碗还早2000年。

“若给它定级,当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说到这儿时,这个两鬓斑白、年近60的考古人颇为自豪。

他的微信名是“行者”。他说,考古是他一生要走的路,也是一生不会舍的事业。

4月13日从北京领完奖,他就马不停蹄地返回宁波。他要准备井头山遗址二期的考古工作。

“整个遗址有2万多平方米,一期才700多平方米。”孙国平说,在二期项目中,他希望能找到8000多年前的村庄是怎么布局的,先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古人类的墓葬地,再现8000年前这里的先民面朝大海的日常生活。(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博览    
0

井头山发掘者孙国平:继续探寻人类8000年

时间:2021-04-15 10:2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童笑雨

    井头山木碗。发掘主持人提供

中新网杭州4月14日电 题:井头山发掘者孙国平:继续探寻人类8000年

作者 童笑雨

自北京回杭州,高铁只需6小时;但从北京把荣誉捧回,孙国平用了8年。于他而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非终点。

“目前只知道先民吃什么,但居住环境、村庄布局如何仍未可知。人类8000年前的历史,还要追寻下去。”4月14日,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接受采访时说。

发掘出的贝壳。发掘主持人提供

4月13日,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榜上有名。

时隔五年,浙江项目再获殊荣。回忆那紧张的半小时,孙国平如此形容:听到“浙江”两个字,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井头山遗址距今8000多年,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发掘主持人提供

井头山遗址于2019年9月开始发掘,并于2020年8月结束。虽然只用了一年时间,但相关准备工作,在2013年就开展了。

2013年10月台风过后,两位放羊的村民在宁波余姚三七市镇一处待建厂区,发现了一些贝壳和骨头碎片,并交给了在宁波田螺山遗址工作的考古队。

“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非同寻常。”孙国平当时主持田螺山遗址考古工作,他一直在追寻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这一发现,他说“是一条梦寐以求的线索”。

后来,孙国平和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找到了遗址的位置,并进行钻探和调查。一开始,他们挖了一个3.5米深的土坑,但一无所获。

“以往发掘的遗址所在地层都比较浅,不到4米,但井头山遗址文化层被埋藏在7—10米的地下。”孙国平说,此次考古发掘难度颇高,“远远大于四川三星堆遗址。”

宁波余姚靠海,这里属于地下海涂环境,都是淤泥。地下水位高虽让遗存得以较好保存,但若深挖,很容易发生塌方。

孙国平曾想借鉴三星堆的悬空发掘法,但因经费和技术原因,最后选择在发掘区周围建设钢结构围护支撑的基坑。这一技术的准备,花了2年。这一方法在中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如何发掘已有章程,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在淤泥中,如何挖出距今8000年的遗存?

孙国平还记得当时的小心翼翼:保存完好的麻栗果被包裹在淤泥中,一碰就碎,考古队员拿着喷雾器,轻轻喷掉上面的泥垢;蹲在淤泥中清理文物,脚都不敢动一下,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站起来,全身都麻了,还眼冒金星。”孙国平说,为了清理用芦苇、竹子制成的编织物,常常一件器物的清理,就要一天。

后来,考古工作持续到2020年的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考古队员还是得戴上头盔、手套,穿上套鞋。在太阳下,一会儿时间,整件衣服都是湿漉漉的。

“汗水滴到眼睛里,一手都是淤泥,也不好擦,只能火辣辣地疼着。”采访过程中,孙国平不止一次提到,“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那一年,孙国平和考古队员们基本都没有休假,白天发掘工作完成,晚上还要整理资料。“和做研究一样,考古也要经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发掘主持人提供

最终,井头山遗址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遗物有人工利用后废弃的大量动植物、矿物遗存,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

孙国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项目接近尾声时,他发掘了一只中国最早的木碗。

他记得,当时下了一场大雨,考古现场出现了塌方。之后在土层中,露出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当时不知道是什么质地,凑近一看,才发现是木头。

后来发现,这是一只保存完好的木碗,比河姆渡著名的木碗还早2000年。

“若给它定级,当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说到这儿时,这个两鬓斑白、年近60的考古人颇为自豪。

他的微信名是“行者”。他说,考古是他一生要走的路,也是一生不会舍的事业。

4月13日从北京领完奖,他就马不停蹄地返回宁波。他要准备井头山遗址二期的考古工作。

“整个遗址有2万多平方米,一期才700多平方米。”孙国平说,在二期项目中,他希望能找到8000多年前的村庄是怎么布局的,先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古人类的墓葬地,再现8000年前这里的先民面朝大海的日常生活。(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