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五里坡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区内植被茂密,保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不乏距今6500万年至180万年的珍贵濒危物种和孑遗物种。五里坡保护区的加入,为神农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新增了7个植物群落,4种濒危物种。
走进云南白马雪山曲宗贡 邂逅夏日美景
这里是云南迪庆白马雪山曲宗贡,一个涵盖了从干热河谷到高寒极地的全部生态景观的地方。
揭示迁徙鸟类对地磁场感知的量子生物学原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磁生物学研究团队谢灿课题组与英国牛津大学Peter Hore教授、德国奥登堡大学Henrik Mouritsen教授等实验室组成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动物磁感应和生物导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揭示了迁徙鸟类对地磁场感知的量子生物学原理。
天津首次成功大量繁育反嘴鹬 120余只幼鸟已开始野化训练
这是我市首次实现人工救助繁育反嘴鹬,也创造了全国救助繁育反嘴鹬的数量新纪录。
重庆发现4.23亿年前鱼化石
重庆秀山发现志留纪(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首条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化石,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现代有颌类动物的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
塔里木油田发现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
塔里木油田现已在富满油田钻成56口百吨井,摸清了富满区域油气藏的地质规律,找到了一个10亿吨级新的石油规模储量区,这是近10年来塔里木油田盆地石油勘探的最大发现。
《犀鸟启示录》:淘取生活的真金
全书以一位观鸟者、爱鸟者、惜鸟者的视角和心境开篇,让读者身临其境,跟随作者一起探查易被惊扰、又让人忍不住想探个究竟的鸟类世界——我们小心翼翼地跟着作者走进了一个令人好奇的陌生世界。
来自云南澄江古生物化石的“远古呼唤”
“澄江化石地众多的地质证据代表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这是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第二例虾类琥珀记录,将琥珀虾类的保存记录提前了大约8000万年,对研究虾类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5日18时52分“芒种”:仲夏来临,麦收在即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6月5日18时52分将迎来“芒种”节气,这标志着一年仲夏的开始。此时节,北方麦黄,江南秧绿。
沿着高速看中国|座座大山 条条坦途
秦岭、巴山横亘在陕西关中、陕南地区,使秦巴山区的人们千百年来难以摆脱山大沟深、相对隔绝的交通困境。
科普书《火星》出版 展望人类去火星旅行情形
该书基于过往人类探测火星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进程,站在21世纪30年代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未来节点上,展现人类去火星旅行将遇到的各种情形。
海南:湿地保护留住“中国最美小鸟”
蜂虎是海南岛稀有的留鸟,被列入国家“三有”动物名录,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蜂虎不仅是“跨国旅行家”,还是“鸟界选美冠军”,它们有着“中国最美小鸟”的美誉。
山东泰山发现20余株野生黄精 为近四十年来最大野生群落
山东省泰山森防站技术人员在林间野生植物调查时发现了20余株野生黄精,这是近四十年来,发现的最大的野生群落。
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藏羚羊进入迁徙产仔期
5月初,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发布消息称,2021年度藏羚羊迁徙已全面开始,这是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
我国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
5月21日3时37分“小满”:麦穗初齐,桑叶正肥
北京时间5月21日3时37分将迎来“小满”节气。此时节,麦风轻,新蝉鸣,梅雨细,小荷翻,是收获的前奏。
河北涿鹿:桑干河畔生态美
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持续推进流经城区的桑干河及周边环境的生态治理,在河道北岸建设全长4.5公里的滨河公园。公园内设置园林水系、文化景观、健身场所、休闲步道等设施,为市民、游客营造优美宜人的休闲生态环境。
“群星”荟萃架天梯 银河拱桥迎最佳观赏季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8日消息,地景结合的银河拱桥在5月迎来最佳观赏季。从地平线看去,“群星”将架起一座璀璨的“钻石”天梯。
“污水塘”变“百鸟湖” 黑龙江又多一观鸟地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一次监测报告结果显示,该学院通过定期观测,“百鸟湖”共记录鸟类15目33科104种83177只。
平陆运河逐绿前行:牡蛎“移民搬迁” 鱼儿重获“回家路”
重庆梁平:“柚”是一年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