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艺打造可以听的舞台剧《听见梦想》
9月22日,儿童剧《听见梦想》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召开媒体见面会,该剧将于十一国庆节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首演,首轮演出15场,并于首演场及10月15日国际盲人日开展公益专场演出,邀请视障人群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凤鸣关·天水关》首演 看赵云“耍大刀”
为弘扬和传承发展京剧艺术,将濒于失传的、有挖掘价值的传统剧目进行有效挖掘整理,北京京剧院于2019年成立了传统剧目工作室,并于今年年初制定了“北京京剧院2020年度京剧传统剧目挖掘整理项目”专项计划。目前已挖掘排演了多部传统剧目,着力解决目前传统剧目数量锐减、具备观赏价值的剧目种类数量较少的现状。
沉浸式文旅大剧《飞马滹沱》河北安平试演 演绎人马传奇
19日,恰逢“中国爱马日”,河北衡水安平县飞马演绎中心启动安平首台5D室内沉浸式文旅大剧《飞马滹沱》试演典礼,演绎安平的人马传奇,现场观众仿佛置身历史情景中。
西行的另一种漫记
肖云儒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型作家、评论家,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坛。上世纪90年代后,他专注于研究中国西部文化。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他的目光又从中国西部扩展到整个丝绸之路乃至世界。
武旦宋丹菊:至柔至刚 至情至性
宋丹菊,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武旦,代表剧目《战宛城》《改容战父》《霸王别姬》《扈家庄》《活捉》《锯大缸》等。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凝心聚力!他们用作品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自疫情暴发以来,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战“疫”主题的文艺创作中,通过影视剧、戏曲话剧、美术作品等艺术形式记录着这场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战“疫”和不畏艰险、勇敢逆行的战“疫”者。
话剧《生死24小时》再现津沽抗疫史诗
《生死24小时》是根据天津市成功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疫情的真实事件创作完成的。剧中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场发生在天津的安全健康“保卫战”。从迎战到决胜,这场惊心动魄的应急处置行动仅仅用了24个小时。
以诗为史 以史为诗 ——读彭志强诗集《二十四伎乐》
彭志强的诗歌创作是一种“以诗为史”、“以史为诗”、相互求证、彼此打开的立体化写作。他的新作《二十四伎乐》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诗集由一个长诗和两个主题性长篇组诗构成。无论是《将军令》还是《风吹永陵》《二十四伎乐》,都凸显出诗人的历史想象力以及综合写作能力。
夏韵
作者简介:蒋宜茂,男,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研究生学历,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诗刊》、《诗词中国》、《红岩》、《光明日报》等平台,曾获2019年“礼赞祖国·诗韵乡村”全国诗歌征集优秀作品等奖项,诗作入选数种诗集选本。
日照观天
日照市是山东很年轻的一个市,如果从年龄来算的话,它刚刚过了而立之年,31岁,日照市年轻,但年轻的日照市因为有个特殊的名字,所以专门出了一本散文集叫《初光》,这很符合日照的本意:最初日光照耀的地方。
蓝翎:一个清瘦的影子
画吧,画出生命之美
孙睿新书《斜塔》:悬念迭起中的人性考验
故事的起点在上海